来也动态2019.07.26
研学课程
研学实践是当下最热的领域之一,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手段,课程是整个领域最关键的核心部分。一个好的研学课程,设计的核心心法是什么呢?老师说一定要与课程相关,家长说一定要学有所获,学生说我们希望过程好玩,校长说过程一定要安全…… 由于要结合多方面的诉求,课程设计同时也是目前争议最多的环节。可也有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呀,谁付钱就听谁的!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课程设计时要“满足谁的需求?”
孩子是用户,家长是客户
现在很多的机构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先围绕家长关心的点,诸如与名校合作,展示学习成果、机构荣誉这些方面来整合课程的资源,后续课程设计也会依赖这些资源而展开。诚然,这些更为显性能够让付款的家长更有判断依据的亮点,可以迅速降低传播成本,获得关注转化,这并没有错。但如果把宣传的核心同等于课程的核心,必然南辕北辙,本末倒置。
这是一种服务行业非常典型的“乙方心态”,开发软件时依据管理者或是老板的要求而不是员工的使用习惯,做出来的办公软件员工在用的时候吐槽不断,效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人为的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长此以往,这些开发公司逐渐丧失了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开发课程时,突出家长或者老师关心的点,并以此为核心设计整个学习的过程,会导致学生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学习乐趣,没有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这样的课程会导致课外学习成为负担,而非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互联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叫“用户比客户更重要”,设计的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比如网游。就让人沉溺其中,甚至让很多“小用户”粘着父母掏钱充值。而我们设计课程时,要秉承的就是这种精神。克服乙方心态,透过付钱的“客户”,找到真正的“用户”。也只有这样,课程的设计者才能够把握用户需求的洞察力,赢得用户,企业也才能够获得持续成长的空间与动力。
年青一代是怎样的一群人?
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在课程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围绕理解用户和用户需求展开。那么,这些年轻的用户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呢?如果把焦点放在这个群体身上,会不会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支付能力而导致业务无法开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串数据。或许会颠覆你对中国年青一代以往的认知。
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从2019年开始,95后到00后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而且这个趋势会持续到2030年。因此,现在的商业环境里,这些年青一代,已经成为了迅速崛起的消费群体。能契合他们口味的公司,就能抓住未来10年的市场机会。
这个群体虽然有一些很特殊的文化和偏好,但对他们消费习惯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大环境。《彭博商业周刊》把中国的00后跟美国做了一个对比,结果发现他们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为下一代所产生的消费额,中国家庭能占到整体收入的15%,但美国是4%。中国这个群体更不爱存钱,中国00后里只有70%有存款,这个比例比美、英、法甚至巴西的同代人都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呢?因为中国这一代是富养,而美国是穷养。在这个群体成长的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8-11%之间,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也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同时,中国还是WTO后全球化的红利获得者。所以中国的这个群体生长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独生子女也让他们独得父母及爷爷辈的宠爱。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包括父母及长辈给的零花钱,还有逢年过节的红包,有的甚至还能够直接使用长辈的信用卡。而美国的同辈人则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长大。因此对经济上支出就显得更为谨慎了。
中国富养的性格底色,让这一代人有了更鲜明的个性。在腾讯最新的《00后研究报告》,有许多的案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追求高品质的产品,追求极致的体验,也会为自己的兴趣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北京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是一个黑莓手机粉。他表示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经过研究发现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在用黑莓手机,凭借内置专门的安全芯片,手机拥有出色的安全性能。
另外一个刚高考完的小姑娘表示,高一的时候,班里有半数的人准备出国留学,但到了高三,只剩下不足5个。同学们纷纷表示,与其到国外上个名校,还不如在国内大学好好发展,除了有人脉,资源和机会也更多。要知道,上一代人都是以出国为目标而奋斗。
相对比90后,00后的存款是他们的3倍,00后所在的家庭更富裕,他们在消费上更有自主权。普遍在求学期间就已经足迹遍布美加英澳等多个国家。00后的课余学习也比他们的上一代90后要多得多,以至于娱乐的时间都被严重压缩,集中到了晚上和凌晨。
整体来看,这是一代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早早地开始认识自我,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能够高效地发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
成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小男孩表示,从3岁开始看别人打网球,4岁开始训练,现在每周上三节训练课,寒暑假还会参加集训,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爸爸。北京一个上初三的女孩,通过朋友推荐的抖音视频,喜欢上了一个舞蹈,虽然难度挺大,但是基本上网搜教程,边看边学,后来终于学会。在新一代的学生当中,有66%的人表示,大多数决定都是自己做。北京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同时喜欢上了花式篮球和电脑编程,后来自己从时间和天赋两个方面分析放弃了篮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编程上面。上海一个喜欢架子鼓的小学五年级男生,通过百度搜到一些这个领域的爱好者,通过微信与他们交流,交换乐曲和心得,自己练到了可以去学校里表演的水平。
另一方面,他们中69%的人还敢于挑战权威,在不懂的问题面前,询问专家后还是会去网上了解相关问题的资料。比如一个佛山的高中女生,就质疑班主任经常对班里的女生灌输“安静”的要求,她觉得男生能做的一切事情女生也可以做,不应该有太多性别上的区分。
在他们当中,62%的人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付费,北京6年级的小女孩表示,父母给的零花钱有80%花在自己的感兴趣的粘土上。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他们其中有8.8%的零花钱会用于购买网络课程。而一直广为诟病的网游,占比15.6%,并没有占到零花钱总支出的2成。中国的00后中,60%有零花钱,月均370元,91.3%为在读生,其中初中生占比30.5%。而在网游付费超过200元/月的群体当中,他们的月均零花钱高达1984元。这个群体同时也是比较理性的群体,84%的人表示,不会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消费,53%的人认为国外品牌并不比国内好。
看完上面的这些数据,你还觉得这个群体没有消费潜力吗?还会想要通过他们的父母来打动他们吗?中国那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大部分是兴趣驱动,目标清晰,爱好课外学习,动手能力超强且有边界意识,理性但又敢于消费的一群人。
根据用户兴趣,做好产品定义
搞清楚了用户,产品的定义就好办了,除了要打通现有课业外,更多地从兴趣点入手,集中资源开发优质课程,除了结合6大核心素养,18基本要点外。核心的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学习现在流行的“双师”模式,把边际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放大学界及专业领域的大咖资源,并把他们的效应发挥到最大。让学生能够学习相应领域最优质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场景不能替代的优质环境,将学习成果进一步放大和巩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良性的闭环,激励学生不断迭代自我,甚至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由于市场的原因,在很长的时间里,研学也将是一个类似其他教育一样极度分散的市场,所以兴趣会是打通群体的最大共性,而兴趣也是引导用户持续关注及投入的最好共性。简单概括,兴趣会是产品与用户之间最好的桥梁,是产品覆盖最广和用户粘度最大的核心切入点。
以产品为核心的基地运营模式
以往的教育和旅行,都是以资源为第一要素。这也没错,研学实践就是要到无可替代的环境里去体会和学习课室里无法深入领略的知识。但从基础管理的角度来看,以资源为核心的模式是提供产品,但以产品为核心的模式是提供服务。整个基地的营材、人员等各项资源,都应该以学员的学习目标为核心,为学员创造更适合学习的环境,建立信任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与学员建立长期的服务关系,而非一次性的体验。形成良性的互动,既方便学员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又能够为基地提供产品及硬性的迭代方向,为基地发展提供方向及更细致的参考。
课程设计,标准先行
理解了上面这些纬度的内容,我们可以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了,用户产生兴趣这个核心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应该把家长、学校及社会对这个领域的合理诉求整合到服务和产品当中。因此课程设计开始就应该把标准制定好,将教育部、学校、家长对于安全、旅行的六要素等这些基本服务要求作为框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教研体系、师训体系、运营体系、科技体系四个方面落地。一个能够抓住核心,同时满足社会各界需求,能够不断迭代和完善的研学实践课程就比较容易设计出来了。
来也股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教育领域有深厚的积淀及资源,能够提供体系化的标准输出,同时通过深度整合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研学环境的内涵及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并成体系地梳理及匹配相关的教学资源,从研学导师基础培训到团队建设、从课程设计到基础孵化、从场景打造到运行机制设定、从打通评价体系到配套发展方案,都有完备的专业团队及解决方案。来也股份能够帮助目的地针对迅速发展的研学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把握市场风口,抓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