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划作为衢州市顶层发展规划,有效指导衢州市各区县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同时指导衢州市在完善旅游休闲产品供给、创新旅游开发方式、推动国民旅游休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发展提供有
文旅产品策划•区域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衢州市生产要素配置低效,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不足;旅游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不力,缺乏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本地关联产业潜力巨大,但有待创新和优化发展方式;服务业门类相对齐全,但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外部市场需求。
由此可以见,衢州市正处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待以强势引领性产业带动三次产业门类融合发展,实现全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和高效流动,提振本地“宜游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
二、规划定位
1、战略定位
中国首个国家休闲区
2、产业定位
门类多元化、功能区块发展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休闲产业体系
定位解析:作为“中国首个国家休闲区”,衢州市将在全域打造“泛休闲产业体系”,市域各产业门类均不可或缺,市域产业集群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3、形象定位
雅居儒城,绿韵衢州
定位解析:“江南儒城”是衢州应凸显的区域性角色地位,南宗孔庙“文化源地”堪为独占性资源,而本地保持完好的生态山水、历史建筑和生活方式,更是“儒城”的丰富内涵。
三、发展途径
衢州模式——五大环节共筑平台模式
1、产业模式:全域推进泛休闲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与统筹发展
在衢州全域以旅游休闲产业为导向,引领三次产业门类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形成以生产方式绿色化、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门类关联化为特征的泛休闲产业体系。
2、产品模式:以公共性产品福利供给引导商业性产品多元开发
在衢州全域推进公共旅游产品的福利性供给,以公共景区和产品引导商业性产品的多元化、集聚化发展,在公共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和商业项目效益最大化之间实现合理平衡。
3、空间模式:以重大项目引导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合理集聚
以重大项目作为核心增长极,在衢州市域内的两区四县(市)根据其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多个主题化重大项目组团,引导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流动与集聚,并带动周边片区发展配套业态,实现整体产业域面发展。
4、运营模式:由三个功能化机构组成权责清晰、高效稳定的运营体系
建立由国家休闲区管委会、旅游休闲行业协会和衢州旅游发展集团等三个功能化机构组成的国家休闲区顶层运营体系,分别承担行政管理、事务协调和资源统筹等功能,避免权责重叠或空缺,实现高效稳定运行。
5、营销模式:在国家休闲区主品牌下开展分而不隔的多元主题营销
首先构建国家休闲区主品牌,塑造衢州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中的总体形象,同时为域内各重大项目片区、主题游线、产业发展区带等打造个性化子品牌,形成主品牌下的多元品牌体系,令衢州具备广谱客群吸引力。
“1245”发展结构
1:一个旅游门户
以衢州市区作为整个衢州国家休闲区的集散服务中心,集高端商务、度假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门户。
2:两条廊道
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廊道,东西向廊道,以城市游憩产业、生态度假产业为主。
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廊道,南北向廊道,以乡村生态休闲产业、遗产体验、生态度假旅游产业为主。
4:四个旅游中心城
分别为江山市区、龙游县城、开化县城、常山县城,依据所在区域的特色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服务城区,成为各自片区的特色服务中心,也是整个国家休闲区的旅游服务辅助中心。
5:五个旅游聚集区
五个支撑国家休闲区建设、以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
衢州市区,围绕衢州城区向南北两翼发展,含五龙湖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实验区、铜山源休闲度假综合体、莲花释界旅游区和南部含江南儒城、烂柯围棋仙境度假区、乌溪江湿地运动公园的衢州市区旅游聚集区。
江山市,以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廿八都—浮盖山景区和彩陶文创产业园形成的江山世遗旅游聚集区。
龙游县,以龙游石窟、紫檀国学园和民居苑形成的龙门石窟旅游聚集区。
开化县,以“源味江南”和钱江源省级度假区区域为核心的钱江源旅游聚集区。
常山县,以华东山水田园新城、狮子口漂浮人生度假区、国家乡村公园和青石镇东方石城为组合的区域形成的华东山水田园旅游聚集区。
1+3产业功能区:一圈层、三片区
一圈层:城市公共旅游集聚圈层
以衢州市区、江山市区和常山县城形成的整个国家休闲区的城市公共旅游服务圈层,区域整个的方式辐射整个衢州市国家休闲区。
三个片区:西部生态度假旅游产业集聚片区;中部城市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集聚片区;东部文化民居度假旅游产业集聚片区。
六、规划总结
本规划作为衢州市顶层发展规划,有效指导衢州市各区县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同时指导衢州市在完善旅游休闲产品供给、创新旅游开发方式、推动国民旅游休闲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为全国国民旅游休闲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