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品策划•区域规划•古城古镇
茅台镇区现状建设密度过高,同时土地资源稀缺,城镇缺乏绿地和休闲空间,严重制约着茅台将来的旅游发展空间;道路功能复杂,外围缺少过境交通通道,大量过境交通从城市穿过;公共交通发展缓慢,造成小汽车出行比例高,缺少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从而导致了茅台镇镇区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茅台镇因茅台酒厂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过快,致使本镇传统建筑大量拆除,历史遗迹消失,绿化减少,古镇街巷肌理不突出,古镇风貌较差;随着茅台镇居民的不断搬迁,古镇的生活、生产与居住功能随之消失,以及对茅台酒文化、盐道文化、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包装不足,缺乏景观文化载体。
茅台镇业态以居民生活型业态为主,缺乏为游客服务的旅游业态,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吃、住、游、娱、购等产业要素尚不配套,收益模式单一;茅台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基础支撑还相当不足,与国家5A级景区旅游标准相差甚远。
茅台集团是省管国有大型企业,行政级别副省级,茅台镇行政级别为正科级,级别相差悬殊; 茅台集团的用地、社区服务等需要茅台镇支持,茅台镇个别小酒企的无序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茅台国酒形象,导致厂镇之间利益冲突;这种体制问题,几乎是所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与当地“小”政府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总体规划”首先明确了“厂镇一体,产城一体”的总体发展战略, 并从体制、文化、产业、空间、交通、公共服务等六个层面来落实茅台厂镇一体发展战略。
在实施层面,“总体规划”提出了文化复兴、产业融合、空间疏解、国际化和标准化等四个实施策略, 提出“世界著名酒文化风情小镇”的总体定位,和“国酒之乡,神秘茅台”总体形象定位。其中,在产业融合规划中重点指明了酒旅融合、文旅融合的发展途径,为后续一系列规划项目落地提供了支撑。
“一带”是指赤水河酒文化生态景观带
“七区”分别是入口综合服务区、 茅台酒文化观光体验区、酒文化商业体验区、酒文化深度体验休闲度假区、茅台民俗酒庄度假区、茅台生态文化休闲区、生态协调景观融合区。
★入口综合服务区
——结合交通改造,重点体现古镇形象及旅游综合服务,全部重新建设。
★茅台酒文化观光体验区
——茅台酒厂所在区域,结合工业旅游,加入酒文化观光体验项目,重新梳理游线,提升观赏空间。
★酒文化商业体验区
——以镇区原有的6条商业街为基础,重点体现酒文化、酒体验、酒商业,围绕酒文化进行业态提升。
★酒文化深度体验休闲度假区
——西山版块是茅台镇非常宝贵的绿地空间,也是观赏茅台镇全貌的最佳观景点,“总体规划”规划了少量的高端度假设施和文化体验设施,辅以山地休闲公园,体现生态茅台的理念。
★茅台民俗酒庄度假区
——“总体规划”提出中国白酒酒庄的概念,并利用现有小酒厂和外环线沿线进行落地实践,将酒文化、地域民俗文化、白酒生产体验、娱乐、餐饮、住宿等融为一体,构建出茅台独有的特色旅游产品。
★茅台生态文化休闲区和生态协调景观融合区
——茅台镇区建筑密集,缺少绿地“气孔”,这两个区域一个在赤水河边,一个位于酒厂和居住区的分界线上,主要增加镇区绿地,并为当地居民增加休闲配套服务,承担城镇公园的作用。
一是白酒生产观光的升级,以茅台酒厂为引导,加入有条件的小酒厂、作坊。
二是酒文化体验的多元化,酒文化渗入旅游各要素,加入系列新型体验产品。
三是以酒为特色的整体商业业态升级,围绕酒的展示、消费、体验,以及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升级了6条主题各异的商业街区,并增加新型业态。
四是酒镇文化景观、环境的全新塑造,从城镇到乡村,营造浓浓的酒文化氛围。
五是产业升级,通过旅游实现白酒+,通过多元化白酒酒庄引领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链条。酒旅融合使茅台旅游有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散发出浓浓的“茅台味儿”。
酒旅融合还体现在茅台旅游产业要素的构建上,从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传统要素,到智慧旅游、商务旅游、养生旅游、学研旅游、休闲旅游、情感旅游、探奇旅游等新旅游要素的配套,产业要素的整合带动了茅台整体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升级,为旅游小镇的建设打好了基础。
截止目前,茅台镇已经初步实现了“总体规划”提出的“酒文化风情小镇”的目标,树立了“国酒之乡,神秘茅台”的旅游形象;
按“总体规划”提出的功能格局,茅台镇重点建设了入口综合服务区、6条商业街区和滨河空间,整体空间形象有了大幅提升;
“总体规划”提出的重点项目达到了超过80%的落地实施,其余项目也已作为后期开发的重点;
以5A标准规划设计的各项目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已落地实施,管理服务也在进一步提升中……
茅台“总体规划”整体战略全部落地实施,规划还原度之高在总规中非常罕见,为茅台旅游快速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